中华农业文明对美国农业的早期影响
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-中国社会科学报    时间:2023-07-27 16:45:44

作者:刘琨(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副教授)


(相关资料图)

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,全球不同农业文明交流互鉴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。中华农业文明历史悠久,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其他农业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
中美两国农业文明发展历程及核心特点

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中国农耕文明开启;随着时间推移,农业技术不断提高,种植业与畜牧业逐渐分离,社会分工细化,贸易和市场出现,农业生产向市场化转变;宋代,中国农业取得显著进步,科学的耕作和水利管理技术使农业产量大幅提升;明清时期,经济文化发展再次为农业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有利条件;近代以来,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。中国传统农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:因以种植水稻为主被称为“稻粮文明”;采用小农经济模式实现自给自足,佃农制度使得农业分工更加细致;注重节约资源、提高土地利用率,运用轮作、深耕等方式保持土地肥力;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理论和农业文化,诸如“三宜理论”“三才理论”“二十四节气”等。

美国建国至今不足250年,农业发展经历种植园经济时期、西进运动时期、农业机械化时期和现代农业时期。伴随技术、政治和社会变迁,美国不断追求高效的农业模式。广袤的土地、丰富的水利资源、宜耕的多类型气候条件成为美国农业的天然优势,农业产业多样化程度高。除了粮食、棉花、牲畜等传统产业外,还发展水果、蔬菜、园艺种植等。美国政府实施保护主义政策,全力保障农民利益以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竞争优势。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,核心原因之一是引种并借鉴世界各国种质资源和农业经验。在不同历史时期,美国利用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引进中国的作物品种、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,中华农业文明对美国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中国作物品种扩充美国种质基因资源

中国稻麦品种成为美国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。早在1685年,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就开始引种亚洲稻种。19世纪末,水稻在美国南部地区种植,并成为主要农作物之一。大规模稻作种植始于20世纪初期,其中多个中国水稻品种被引入美国,包括香米、黑米和糯米。这些特殊稻种进入美国初期,并未引起民众普遍关注。半个世纪后,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健康食品需求增加,这些稻种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逐渐成为受追捧的健康粮食,作物产量也不断增加。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,被引入中国后,不断得到改良,以适应当地的种植环境。20世纪中期,美国引入中国“白玉米”“八棱玉米”等特色品种,这些玉米种质在抗病性、耐旱性和产量等方面表现极佳。小米原产于中国,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,种植历史悠久。20世纪初,美国引入该作物用于饲料和糖化剂,由于营养价值高、生长适应性强,逐渐成为当地人喜爱的粮食作物。小麦在中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,大多数品种在抗病性、生长适应性等方面都表现良好。美国于20世纪初期引种中国小麦,以增加粮食品种数量,满足各州农业生产需求。1955—1956年,美国农业部从中国引种“秦皇岛”“辽宁”两个优良麦种,分别种植在北部干旱地区和中部湿润地区,使小麦产量显著提高。

中国蔬菜成为美国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。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辅食种类十分有限,以南瓜、菜豆、豌豆和野生水果为主。美国引入中国蔬菜分为三个阶段:19世纪下半叶移民阶段,一些中国人将白菜、豆角等蔬菜种子传入定居点;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植物猎人采集阶段,美国农业部派遣弗兰克·梅尔(Frank N. Meyer)等人前往中国,采集到青江菜、芥菜、冬瓜、四季豆、大葱、洋葱、茶树菇、芦笋、丝瓜、豌豆、茄子、莴笋等蔬菜作物样本,经过种植培育上了美国人餐桌;20世纪30—50年代美国育种专家主动引种阶段,通过“国际种子交换计划”等合作项目获取目标种质资源。中国蔬菜丰富了美国的膳食文化,扩大了民众的辅食范围,提高了饮食品质。

中国果树作物为美国民众提供了更多营养选择。美国种植中国果树可追溯到1784年,时任总统乔治·华盛顿在自家庄园种植了数十棵中国梨树。1816年,美国医生、植物学家纳撒尼尔·维尔希(Nathaniel Wallich)从中国引种一批苹果树和梨树,这些水果当时在美国极为罕见。中国果树引入美国与其他作物类似,即通过移民带入、植物猎人采集、种子交换项目等方式。引入过程是分散的、逐步的,具体年份和引入者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研究考证。19世纪美国引种中国梨、荔枝、枇杷、杏子、无花果、桃子、甜橙、红枣、橄榄、柿子、樱桃、李子、柑橘、甜瓜等;20世纪初引种桂圆、猕猴桃、柚子、毛桃、枸杞、无花果、龙眼、黄皮果等。这些中国果树经过改良培育,在美国各州广泛种植,推动了当地果树产业发展,也丰富了美国食品文化。

中国经济作物助推美国农业产业多样化。丰富的中国经济作物引起美国农业部高度关注,很多品种成为重要采集对象。大豆原产于中国,19世纪末引入美国后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,广泛用于食品加工、饲料加工和工业制品。随着美国人对大豆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的认识加深,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并成为重要的出口作物。1898年,美国农业部派遣植物学家托马斯·科尔尼(Thomas H. Kearney)前往中国考察棉花种植,并引进一些棉花种子。18世纪初,美国曾计划引入中国桑蚕,以培育本地丝绸产业,该计划虽最终失败,但桑树得以广泛种植,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。18世纪的美国医学文献已有中国人参的记载。19世纪初,当归、黄芪被引种到美国。此后,丹参、党参、黄连、冬虫夏草等中药材在美国医疗保健领域陆续得到应用。20世纪下半叶,鹿茸、石斛、灵芝等中药材及其产品进入美国,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。

中国农业技术助力美国农业快速发展

中国传统灌溉技术被有效借鉴运用。“旱田灌溉”技术一般应用在中国南部和西南地区,确保土地在缺水环境中保持良好水分与营养状况,从而提高农业产量。19世纪末,加利福尼亚州、新墨西哥州和科罗拉多州等干旱地区采用中国灌溉技术,使美国农民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产出更多农产品,专家不断改进灌溉系统设计和运作方式,以适应不同地区生产环境。近些年,中国地下灌溉技术、太阳能水泵等创新技术进一步吸引美国的关注,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灌溉选择与技术支持。

中国传统耕作技术激发其农业活力。近代以来,美国农业机械化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但根据文献记载,其中从中国获得的农耕技术上的启示占比较高。在美国独立初期,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,耕作效率比较低,而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。19世纪初,美国借鉴中国的农具加工技术制造出梯田旋耕机等农具,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,美国农民借鉴中国“秧田耕作法”“深翻耕作法”,这些技术对美国农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。中国作物移栽技术和绿色农业、稻鱼共生系统等农业经验,也被美国农业专家高度关注。

中国有机农业技术启发其生产转型。中国传统农业注重土壤肥力保护,采用轮作、休耕、绿肥种植、有机肥料等方法保持地力,农民使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加工有机肥料,显著改善了土壤质量并促进作物生长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美国引入中国有机肥料技术,应用于可持续农业生产。长期以来,我国农业专家不断探索新作物品种和新技术,培育出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的水稻和棉花。20世纪初,中国杂交水稻缓解了人口压力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,被誉为“绿色革命”;抗病棉花新品种为全球棉花产业带来重大变革,这两个改进的作物品种受到美国农业专家高度关注并尝试借鉴。

中国农业文化影响美国农业政策走向

“人道”理念为美国农民保护提供借鉴。中国传统“三才理论”中的“人道”将农业生产看作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一个整体,强调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与创造性,提倡以人为本的生产模式。美国古文物学会历史期刊和农民社团长期关注这一东方理念,通过政治团体的努力,美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将其充分体现出来。这些理念给美国农村社会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借鉴,突出表现在合作农场模式、合作社制度中。中国传统农业体系从战国时期就积累了成熟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,美国学者搜集翻译中国经典农业著作,诸如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、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等,为其农业体系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。

“天道”理念为美国农业改革提供参考。“天道”特指气候、气象和自然环境等农业生产外在条件。中国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研究自然规律,积极探索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作物品种与种植方法,培育出一批适应性强、耐寒耐旱的新品种。20世纪初,美国农业生产出现作物短缺、农业减产等严重问题。苏珊·施尼德(Susan A Schneider )认为,美国农业科学家选择借鉴中国“天道”理念,提出农业生产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,提高农业生产可持续性,从而推进农业改革创新。

“地道”理念为美国土地利用提供依据。“地道”特指土地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。中国古代农民注重保护土地和水资源,保持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,采用轮作制度、深耕细作技术、农牧结合、稻鱼共生等方式,使土地得以长期利用并保持地力不衰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为解决美国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,农业科学家在土壤修复、土地保持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寻求借鉴中国的丰富经验,在土地贫瘠地区使用化肥、农药等技术提高产量,并通过保持植被、旋耕和种植防风林等方式减少土地侵蚀与退化。

中美农业文明持续融合与冲突解决路径

各种文明都具有复杂的发展过程,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相互影响有所不同。中华农业文明中的农耕制度、生产技术和农业文化等,以不同方式被美国农业专家和政府部门借鉴采纳。与此同时,美国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也对中国传统农业观念提出挑战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,使中国农业生产面临土地资源紧张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亟须借鉴新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技术予以解决。中美两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,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挑战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紧密合作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,降低农业生产成本,推动农业产业发展;可以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繁荣,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发展。两国在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渔业等领域各自拥有优势,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,助力提高两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,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回暖。双方在相互尊重、平等合作基础上,合力促进全球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,维护世界农业文明多样性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中卫浴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